A. 初中課程
科目
中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公民、經濟與社會、地理、歷史、綜合科學、資訊科技、中史、普通話、音樂、家政、設計與工藝、視覺藝術、體育
課程理念
- 著重語文訓練︰中文及英文,打好根基;以英語教授科目︰綜合科學、資訊科技,加強語文基礎
- 著重運算能力、思維邏輯︰數學科
- 著重思維技巧、批判性思考︰公民、經濟與社會科
- 著重學術及知識增益︰中史、地理等
- 其他科目︰知識增進、技能訓練、體能鍛鍊及藝術欣賞等
B. 高中課程
- 必修科︰中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公民與社會發展科
- 選修科︰中史、世史、地理、經濟、企會財、ICT(資通)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代數與微積分、旅遊與款待、視覺藝術
〔選二至三科〕
中五及中六學生可退修至兩個選修科,退修學生將盡可能安排修讀中文、英文及數學之特別加強班,強化根基及考試技巧。
C. 學習
- 重視學生兩文三語能力培訓;
- 採取多元化教學模式,增加課堂的互動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,更鼓勵學生自學、主動學習及自主學習;
- 鼓勵學生主動提問、做筆記及課堂匯報/演繹;
- 著重均衡而全面的學習,文、理、科技兼重。初中積極發展校本課程︰如企業、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等。
D. 教學
- 各負責老師須緊密合作,經常作出專業交流,以便調適課程、教學進度及製訂試卷;
- 除中、英、數在不同級別採用分組教學外,各科在課程設計以至課堂內均著重照顧學習差異;中、英、數每循環週安排一節同級任教老師進行共同備課及交流,其餘級別及科目亦鼓勵老師增加共同備課及交流之機會。
- 各科因應學生情況及社會需要每年重新修訂教學重點、策略及設計配套如筆記、工作紙、網上自學及討論;
- 重視老師專業發展,致力推行老師個人專業發展計劃、課堂研究、共同備課、同儕觀課、跨科協作及跨校(本港及外地)教學分享。
F. 教學法/教學策略
- 採用互動、學生主動提問、探究式、議題為本等教學法;
-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及所有學習活動;
- 利用批判性思考,多角度思考,建基於堅實知識基礎,作出分析及評論,接納不同意見及價值觀,以合情合理為依據,理性地作出研討;
- 必須對資料回應題及延伸回應題之評卷準則有充分之了解,並引導學生掌握答題技巧及取分要訣;
- 優化教學常規 — 推行「課堂四部曲」︰老師於每個課題/課堂展示清晰教學目標、檢視預習、多元教學、課堂總結。
G. 評估
- 形式:評估題目應根據公開試要求,以知識考核、理解、分析、資料回應及延伸回應為主。
- 種類:著重持續性評估,包括工作紙、習作、測驗、學習日誌及考試等。
H. 評估促進學習
評估促進學習
- 持續性評估:學習常規(課堂中及課堂總結:提問、回饋、反思)
- 總結性評估:試後評鑑表、每次評估後作檢討及跟進
評估及發展
由學習發展組跟進:
- 各科自擬促進學習的計劃(P)
- 各科的執行情況(I)
- 各科的檢討及跟進(E)
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 (CDC, 2002,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, 頁一)
「教師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,通過評估,提供即時的回饋,使學生更易掌握所學的重點。教師應把評估的重心,放在找出學生學得不好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他們作出改善,而不是以評估找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內容。」
「教師在學與教的過程中,找出和診斷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,進而提供有效的回饋。」